航拍南麂列岛
“等了两年,终于又来了。”“天呐,第一集就是咱们大美浙江。”
3月3日晚,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综合(CCTV-1)、纪录频道(CCTV-9)等多频道开播,每天一集。令浙江观众意想不到的是,此次空中旅程第一站,就是浙江,而后为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和江苏。
截至记者截稿时,首集仅腾讯视频单网播放量已超160万,豆瓣评分8.7分。两年前,《航拍中国》第一季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别样视角的中国,节目在央视所有频道反复播出,累计超过400次,观众超5.6亿人次。大家称赞之余,也纷纷cue(提示)节目组:来拍拍我的家乡吧,可漂亮了,有什么什么什么……
那么,在首集的50分钟里,有哪些美景代表浙江“华丽出镜”了呢?航拍镜头下的浙江,有没有惊艳到你?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浙江美景刷屏的背后故事。
第二季从浙江启幕
用“水”来串联散落浙江的美景
“50钟完全不够看!”“浙江美景太多!”“傲娇脸,毕竟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有第一季的人气积累,开播当晚,节目还没播完,网友们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刷起了屏。
节目时长有限,浙江美景多得看不过来,是最集中的反馈声音。
历时千年自然演化形成的湿地、潮汐淘洗研磨出的世界罕见的贝壳沙海滩、亿万年的地质活动造就的雁荡山美景、36湾72滩组成的楠溪江、山地与丘陵润泽的遂昌茶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8%的天目山……
记者大致数了数,在50分钟里,镜头先后聚焦了浙江近40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风光景点,拍摄足迹遍布全省,拍摄耗时一年,看得出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艰难的取舍”。
一改第一季大美壮阔、气势磅礴的风格,第二季打头的浙江篇,呈现的是自古水系交错、岛屿散布、万物峥嵘的大美浙江。
从杭州湾跨海大桥——普陀山——宁波舟山港,到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从南麂岛——江南长城——雁荡山——楠溪江——浙南梯田,到西溪湿地——京杭运河——西湖——钱江新城。首集以江南水乡精致秀美的特点为基调,以浙江的山脉、水系为脉络,展现了浙江的过去和现在。
而航拍所独有的视角,也让观众对于浙江的认识,得以从点到线,最后串联成一个生动立体的感官认识——绿水青山间,人与自然依旧和谐相生;丰富多样的地貌,还有很多未知的魅力等待着你去探索。
钱报记者从摄制团队处获悉,这一集讲述的并不只是景色,更是以此来展现绿水青山、诗画情意和蓬勃潮水,以及催生出来的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通过航拍视角,《航拍中国》用‘水’将散落的浙江美景串联,而发达的经济和高端的技术则让拥有古老历史的浙江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每集50分钟极致视觉体验
跟着高科技上天入地
美景太多,都需要用小本本记下来——对很多省外观众来说,《航拍中国》是再好不过的浙江旅游打卡攻略。
而对省内观众来说,最关心的是自己老家有没有被点名。也有不少网友替家乡遗憾,“浙南好多自然美景都没有,可怜我丽水市只出现了一个遂昌……仙都、庆元百山祖、东部沿海第一高峰龙泉黄茅尖都没机会出现,哎!”
不过,首集被网友讨论最多的,竟是“这飞行器太厉害,能上天还能下水?”
这是一个一头扎进鱼塘水底拍摄的镜头,只有短短几秒钟,拍的是杭嘉湖平原上一个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人们在低洼的地方建造水塘用来养鱼,将挖出的河泥放在水塘四周,用来种桑树。形成了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桑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当“我们去看一看鱼塘水底的样子”的旁白话音刚落,飞行器应声入水,与塘中正慢游消食的胖鱼儿来了个撞脸,整个画面莫名地多了一些又萌又好笑的亲切感。
而当镜头切换到江郎山鬼斧神工的三爿石时,从贴近地面超低空特写拍摄沿着石壁开凿的3500级陡峭台阶,到慢慢拉至高空远景……这类从低到高的垂直镜头,让观众们领略到从低处窄视角随着高度增加变得更加开阔,景象由局部到宏观的立体呈现,看得大为过瘾。
钱报记者了解到,虽然《航拍中国》主打“航拍”,但在高科技拍摄设备的加持下,完全实现了“上可冲天,下可入地”的广阔视野,不仅能呈现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也能接地气地讲述人与这片土地的相处方式。
据承制节目的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航拍中国》监制李向东透露,《航拍中国》在一年时间里,先后动用了12架载人直升机、70多架无人机,总航程达到20多万公里。此外摄制组还用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首次使用VR摄影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等等。
比如在首集中,就出现了舟山群岛卫星影像。这是《航拍中国》首次利用卫星采集数据,通过卫星影像辅以后期处理后,平原和水系像美丽的叶脉一样清晰可见。
至于镜头表达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采用了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等手法。
在昨晚播出的第二集四川篇中,航拍镜头便通过一镜到底将川菜和川剧串联呈现,使观众对四川的地域文化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