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全国有1.8万人次参与了高校举办的390余期传承人研培班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彩嵌牡丹花卉黑陶陶缸”“千里江山图缂丝跨界服饰”“侗王服饰情侣装”等“非遗+时尚”的跨界设计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在精美的千里江山挎包前,几位观众感叹:“这包真好看,设计丝毫不逊色于国际大牌,缂丝还是传统非遗,真让人开了眼界。”此次展出的涵盖竹艺、木雕、漆器等的172套、586件展品,全都是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后,非遗传承人的创意设计,这些成果显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针对传承人具体问题设置课程,补上设计、审美等短板
其实,仅在几年前,文化修养、设计能力、市场意识、审美能力等缺乏,市场不理想、传承发展乏力的问题,还极大地困扰着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2015年起,研培计划启动,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研培计划的教学课程都是针对传承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设计的。各参与高校均按照“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要求,系统设置研培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各研培班平均设置221课时,其中课堂教学占62%,交流实践占38%。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负责人介绍:“我们充分考虑传承人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施教,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通过基础培训和案例教学,保证通俗易懂。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产生更大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非遗赤水竹编脱贫致富的故事,一根成本只有10元左右的竹料,经过巧妙的设计加工,便能身价百倍。编织一个工艺品,农民能从中获得100元的收益。
杨昌芹就是参与过研培计划的学员,像她一样的学员还有很多。理论知识、思维创意的短板让传承人手中的产品难以打动消费者,非遗的长远发展受限,研培计划无疑开阔了他们的艺术眼界,给传统非遗插上了现代的翅膀。
研培学员回乡开展培训、创立企业,带动非遗保护传承
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研培计划的参与院校由最初的23所,发展到78所,举办培训期数由34期发展到196期。2017年培训学员8576人次,涵盖了笔墨纸砚、纺染织绣、金属锻造、漆器髹饰、陶瓷烧制、传统建筑营造、雕版印刷、竹编等33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年来,全国参与高校共计举办研培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加上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传承人5.6万人次。
江南大学研培学员莫元花回乡后,面向全县免费开展乱针绣技能培训,开班20期培训学员近2000人。在其带领下,目前莫元花所在的江苏扬州宝应县鲁垛镇有刺绣企业及绣坊、绣庄30多家,从业者达3000多人。像她一样,大量研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成为了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协会组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创立企业等方式,带动更多乡镇、村基层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不断涌现。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章莉莉自2015年开始参与研培计划,负责上海大学非遗研培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设计,以及跨界创新课程的教学。“我们左手牵着非遗传承人,右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学院师生、品牌和艺术机构,共同探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种方式。”章莉莉说,通过研培班跨界创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上海大学已经孵化出百余件具有当代风貌的非遗创新作品,“比如东阳竹编传承人与荷兰设计师合作的竹灯系列、梁平竹帘传承人与工业设计师合作的竹帘蓝牙音箱等。”
研培学员也给学校带来了积极影响。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回忆:“此前一位开展研培计划的学校校长曾说,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他们发现了一个富矿,遇到了挖掘和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机遇,教师的研究、实践也有了更坚实的根基和底气。”
将把传统表演艺术纳入实施重点,扩大研培覆盖范围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覆盖更多非遗门类,惠及更多传承人群,推动非遗的当代实践,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这标志着研培计划进入稳步实施的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培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实施方案指出的工作任务是3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本科高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年度参与研培人数约2万人次。据了解,2018年全国共计112所院校参与实施研培计划,其中,本科高校83所,职业院校26所,技工院校3所,全年预计将开展219期研培班。
研培计划实施3年来,重点多在传统工艺方面,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研究培训还相对较少,接下来,也将把传统表演艺术纳入实施重点,优先面向传统戏剧,面向基层表演团体。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预计89所院校将开展传统工艺类研培,31所院校将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研培,其中8所院校同时开展两个方向的研培工作。同时,非遗司将牵头开展口头传统、民俗等门类的研培试点,逐步扩大非遗各门类的研培工作覆盖范围。”
研培计划还将加大“研”的内容,要以“研”带“培”,支持传统工艺研培院校之间开展跨界交流、研究、合作,鼓励举办跨专业的研习班;还将鼓励院校建立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建立与社区的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