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网7月12日电 “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魅力,来自于‘勾’‘刻’‘印’‘绘’‘裱’五道从古沿用至今的复杂工序。”7月11日,整个天津骄阳似火,大运河古镇杨柳青的画坊里却一片清凉。年画艺人霍庆顺手持画笔,一边给套印好的版画上色,一边娓娓道来。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千年流淌的大运河,宛如一条生命之河,滋润了天津西青区杨柳青古镇,也孕育了享誉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的发展,是从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正式通航之后开始的,明清时期因漕运兴盛而日益繁荣,素有“北方小苏杭”与“小天津卫”之称。
借杨柳青镇发展之势,杨柳青年画兴于明、盛于清,至今已传承400多年。霍庆顺介绍说,“在明代因南方的纸张、水彩沿京杭大运河传到这里而发展,在清代进一步兴盛。”
伴随着乾隆年间第一家年画店铺“戴廉增画店”的兴建,杨柳青年画得到空前的发展,以杨柳青为中心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逐渐形成。
“杨柳青年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在各年画作坊多以仕女娃娃、吉祥图样为主,吉祥娃娃尤为突出。”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说。
“这样精致唯美的杨柳青年画,如此韵味浓郁的民间艺术,是大运河孕育而生的。”霍庆顺说。
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
“漕运就是商路,商路也是画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交通的发达,借助运河之利,杨柳青年画销往全国各地,家喻户晓。”陈克说,“杨柳青年画的繁荣影响了当时国内的很多木版年画画种,成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
清朝末年,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画店、作坊纷纷倒闭,一些珍贵年画古版毁于战火或流失。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关注,杨柳青年画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艺人霍庆顺、霍庆有也被文化部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两位年画传承人潜心研究年画技艺,不断推出新品佳作,作品频频获奖并被收藏。同时,他们为杨柳青年画业的复兴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年轻学员数十名,基本集中在杨柳青镇内从事年画行业。现如今,杨柳青镇明清街上的杨柳青年画店铺、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从小吃运河水、在运河边长大的霍庆有对运河充满感情。他说,没有大运河的滋养和哺育,就没有杨柳青年画的今天。“是大运河水浇灌出了这朵‘杨柳青年画之花’。”
时过事移,由于种种原因,“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景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杨柳青年画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依然被努力传承与弘扬着,走在复兴道路上。
“我们不仅扶植年画作坊,还建立杨柳青年画馆,成立杨柳青年画业协会,培养年画后继人才。”天津西青区文广局副局长郭颖说。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在政府的精心呵护下,在传承人不懈努力下,借助千年大运河水的滋润和浇灌,曾经日渐凋落的年画艺术将焕发新的生命,再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