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华谊兄弟是如何将一手好牌玩烂?

2016-12-07 15:45:00  文化产业网 

身为中国影视市场的老大,华谊兄弟最近的两件大事都不太顺利。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争议刚刚平息,收购英雄互娱股份也遭遇流产。在影视圈呼风唤雨的华谊兄弟,究竟怎么了?  

对赌协议“押注”票房,《我不是潘金莲》折戟  

《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后,一度成为电影市场“话题王”。首映日万达仅给予10%排片,冯小刚微博炮轰王健林与万达,王思聪随后微博与冯小刚隔空喊话,华万之争矛盾公开化。前后经历了排片撕逼,口碑两极和票房疑云,无不与电影背后云集的多家公司、资本有关。  

事实上,《我不是潘金莲》早早就和耀莱影视签下了5亿的保底发行协议。公告显示,耀莱影视作为电影的独家发行方,当影片票房低于5亿元时,耀莱支付2亿元的票房净收益,票房5亿元至8亿元部分净收益由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电影的宣传发行费用全部由发行方自己承担。  

截至12月4日,上映17天的电影票房约3.89亿票房,在其他新上映电影夹击之下,排片率和场均人次持续走低,超越5亿票房门槛基本落空,这似乎印证了王思聪在微博里对该片的不看好。  

收购英雄互娱暂告终止  

11月24日,华谊兄弟宣布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标的公司为“英雄互娱”。时隔两周便发布收购终止。  

据资深投行人士分析,此次交易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估值。根据停牌前的股价计算,英雄互娱的市值已经超过150亿,比一年前华谊兄弟首次收购其股份时增长了近60亿。而如果华谊兄弟参考新三板上的定价,华谊兄弟显然将付出更高的对价。一位接近市场的投行人士透露,“价格谈不拢这在收购中也比较常见,更别提电竞行业最近更是火得不行,英雄互娱原有股东可能要价比150亿更高。”

华谊是如何将好牌打烂的?  

如今。华谊兄弟已经在多个行业优势不再。这家公司的老本行电影行业,通过此前冯小刚和万达院线的“口水战”已经将其劣势暴露,正经历着上市以来最为痛苦的时刻。  

1.环境因素:电影市场剧变  

当下电影市场的变革十分清晰:中小电影争食市场,市场资源集中度进一步降低、大导演大制作威力减弱。这一趋势在2015年已有苗头,到了2016年则越发明显。  

2016年上半年票房最好的7部国产电影中,除《美人鱼》由光线出品、《澳门风云3》由博纳出品、《唐人街探案》由万达出品之外,其他几部均非大公司主导。2015年的《老炮儿》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莲》,虽然引发热议,但票房并未达到理想预期,年轻观众的喜好与以往大不相同。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净利润为2.5亿元到3.8亿元之间,比去年同期下降25%-50%,这是自2009年华谊公开上市以来,跌幅最大的半年。  

2.竞争对手追赶:万达、光线崭露头角  

近几年,光线传媒、万达院线等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份额。  

一方面,万达院线这几年的并购路径相当清晰。2015年6月斥资22.4亿元收购澳洲院线企业HG控股;同月以22亿元收购慕威时尚、重庆世贸等15家院线公司;2016年7月斥资18.7亿元收购线上票务网站时光网。此外,在2014年联合五大发行制作公司,成立五洲电影发行,正式和华谊兄弟抢起了“饭碗”,并迅速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等低成本电影均出自万达发行。  

另一个竞争对手光线传媒。去年以来,光线传媒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影视制作。这家公司投资过《泰囧》、《美人鱼》等超高票房影片,王长田也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未来将坚定做电影发行的事业。2016年中报显示,当期光线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74.27%;净利润实现5.81亿元,同比增长216%。专注于影视制作的光线传媒显然要比华谊兄弟的“广撒网”有效得多。  

3.故步自封:过于迷信大导演、大明星  

面对中小公司的竞争、类型的多元化,华谊兄弟显然对冯小刚等大导演、大明星的迷信不减反增。  

“一个大的公司完全依靠某个导演,哪怕是大导演,可能都会出现某些危机。它应该在创作力量上培养更多年轻的团队。”饶曙光说。  

虽然2014年华谊兄弟就曾宣布“去电影化”,然而在2016年上半年,拯救华谊兄弟财报的仍然是电影业务,主力则是2015年12月24日就公映的《老炮儿》。  

“对一个大的企业来讲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产业,应该成为一个优先的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短板去拼别人的长处。”饶曙光如此认为。  

4.自乱阵脚:盲目并购致使优势丧失  

2014年开始,资本对于影视业的介入让各路明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电影圈横空杀出万达院线,以及后起之秀光线传媒,都同样让华谊兄弟寝食难安。  

华谊兄弟面对危机,选择的方向是并购。华谊兄弟有过大大小小的并购案例多达十多起,行业覆盖电影、家庭娱乐、房地产、互联网软件、咨询等多个行业。这几年,华谊兄弟不停地将触角向外延伸至其他领域,使其在电影行业优势丧失。  

频繁的并购却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收购的企业也不是业内顶尖公司,没有产生协同效应,自然带来的业绩也并不尽如人意。华谊在不断试错,却又在不断的找寻中迷失了自己。  

对于华谊兄弟这家成立20余年的公司,长期方向性的选择,或许比短期的财务收益更重要。  

 

热门点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