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溥仪带出宫的这件珍宝,再穷困潦倒他也没舍得卖

2017-12-08 17:32:00  文化产业网 

1924115日下午,溥仪离开了紫禁城。

临行前,他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打包”,

虽然时间如此紧迫,

但他还是特意将一枚小物件缝在了棉衣里。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溥仪早有思想准备,

所以从1922年开始,

溥仪就开始“撺掇”溥杰

陆陆续续打包了七八十口大箱子的紫禁城珍宝运往天津。

这些珍宝中,

有大伙儿熟悉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像》、《阆苑女仙图卷》等名作,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

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真迹,

正因如此,

他获得了一名号:“故宫第一大盗”

《步辇图》局部

每当生活窘迫、无以为继时,

溥仪都会拿出部分珍宝,

低价卖出维持生活所需。

《阆苑女仙图卷

从北京到天津,

从天津到旅顺,

从旅顺到奉天……

每一次辗转,他随身携带的宝贝就会少几分,

有的变卖了,有的丢失了,有的损毁了,有的,是因为携带不方便,被他“淘汰”了……

最后,他只勉强将少量的珍宝字画藏在一个黑色皮箱夹层里,

苏联被捕成为阶下囚时,

黑皮箱也被接管。

溥仪在苏联被捕

但此前缝在棉衣里的那件宝贝,

溥仪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与他贴身不离,

幸运地逃过了一次次的搜检,

成为溥仪在困难岁月里唯一的慰藉。

这件宝贝,便是"乾隆田黄三联印"(又叫“乾隆三连印”、“田黄三链章”“清乾隆帝田黄三联玺”等)。

田黄三联印

乍一看,很多人对此印章的第一感觉就是:

没觉得它有何过人之处啊~

如果你有这样的错觉,

说明对田黄了解太少。

这件三联印虽然造型小巧,

却有大大的名堂。

在收藏界,一直有“一两田黄数两金”之说,

按照如今的市场行情来估算,

一块握于手掌心大小的上好田黄就值近亿元。

福建寿山村,

原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但近二三十年却创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传奇,

就因为这个地方出产田黄。

福建寿山村

1984年时,

寿山村的几位村民在溪边寻找田黄石,

两个小时后,

一块九斤的田黄石破土而出,

当时卖了11万。

三十年过去,

如今这块石头已值几亿元人民币。

4275克的田黄王

田黄石之所以身价不菲,

除了本身质地优佳,还由于产量极少。

坊间传言,

其仅产于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一段约8公里的溪流及溪旁水田的底下。

正在挖田黄的村民

而其所具有的色彩——黄色

在阴阳五行说中,

上居中,故以黄为中央正色。

同时,黄色又是天子、黄河的象征。

而田黄的产地,

名称又含有“福”“寿”“田”的吉祥寓意。

田黄原石

正因石色贵,且预兆美好,

田黄一经面世,

即被视为人间尤物,充作贡品、进入皇家,

成为豪门贵族,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对象。

再来看看溥仪带出宫的这件田黄印章。

这三枚印章的原料,

本是康熙皇帝在位时地方进贡之物,

其后一直在库房里封存。

直到某日机缘巧合,

乾隆想要做一枚印玺,

便让工匠去库房挑选石材,

于是这块石头被呈到了乾清宫。

哪知,乾隆皇帝对其一见倾心,

命宫廷匠师们精心雕琢,

最终,匠师们不负圣意,

给乾隆皇帝呈上了一份巧夺天工的珍宝。

为了把硬邦邦的石头化作灵活自如的细小链条,

雕刻者在雕刻的过程中,

采取了链雕的技法。

石质链雕是用一块石材

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

因为石质坚韧,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破,

工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细节。

这三枚印章,

两枚呈方形,

其中一枚刻有“乾隆宸翰”,

一枚刻着“惟精惟一”;

至于椭圆形的那枚,

则刻有“乐天”字样。

“惟精惟一”、“乐天”都出自儒家经典,

乾隆皇帝想以此来表明自己精益求精、

专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虽然乾隆皇帝有上千方小玺,

但由于此章常被乾隆帝把玩,

显得十分特殊,

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因而当年溥仪才会如此珍惜。

重返故宫

19507月,溥仪被遣送回中国。

当时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

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援助国家。

溥仪经过几番考虑,

为自证觉悟和改造的决心,

主动将“乾隆田黄三联印”上交,

其后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

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

如今,

人们透过明亮的橱窗,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件稀世国宝,

但不知不了解上面这段历史之人,

是否能从它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中,

感受到它所经历的历史沧桑。

 

文化资讯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