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首府拉萨市的红山上,总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两千余间,主体建筑高达115.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式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自下而上,分为雪老城、白宫和红宫。它们暗合了佛经中关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学说。雪老城指山前的方城,这里是世俗的场所,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教活动的地方,红宫则由各类佛殿组成,殿内供奉着十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布达拉宫的墙体色彩同样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白色代表慈悲、红色象征智慧、金色则预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布达拉宫建筑群依山而建,雄浑壮阔,这里不仅是西藏的政教中心,更是藏族人民心中最为神圣的场所,历经千百年沧海桑田,虔诚的信仰从未中断过。
据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当时修建的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松赞干布在此划分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蕃,并遣使周边各国或与邻国建成姻亲关系或订立盟约,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
后来,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做为陪嫁,赤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了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为了祭拜远道而来的佛像,松赞干布特意选择距离布达拉宫东南三公里的位置修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藏地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寺院——大昭寺。
公元641年,十六岁的文成公主离开长安,与她同行的不仅有三百多名能工巧匠,还有两位名为神乐和龙喜的力士,用来专门护送装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车辇,浩浩荡荡的入藏队伍,耗时三年才到达拉萨。文成公主的入藏,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的序幕。
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公元九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的800余年中,由于西藏政治中心地的不断变移,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巴政权都未曾设首府于拉萨,布达拉宫也一直未能重建,仅为拉萨大昭寺隶属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当时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派嘎玛•徳辛协巴、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著名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传法等佛事活动。
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中心首府城。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公元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题的建筑群,将行政办公地由哲蚌寺移至布达拉宫白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重要场所。
今天,雄踞于世界屋脊上的建筑奇观,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崎岖不平的山体上,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不开挖地基,不破坏山体,三百年前的工匠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巧夺天工的建造技艺。他们首先在地基上纵横起墙,之后在这个人工形成的平面上修建殿堂,地板下面形成了地垄,这些地垄成为了天然的通风管道,空气和阳光从每个房间的天窗进入,通过地垄与外界进行循环,所以即使有厚达五米的墙体,宫殿内部依然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而且冬暖夏凉。
布达拉宫不仅是雪域高原上的建筑奇观,同时也是藏地最为丰厚的文化艺术宝库,唐卡是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这种用彩缎装裱,悬挂供奉的卷轴画,经历代能工巧匠之手,演化出美轮美奂的艺术风格,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载体,记录着藏族历史、宗教、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精神内涵,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布达拉宫,这座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家园,一千三百年来,它见证了异域文明之间的交融、对话,凝聚着藏汉人民开天辟地的精湛工艺以及团结友爱的精神,守望着纯洁的信仰,世代相传。
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今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如同雪域高原上的一条银色纽带,串联起藏地文明的古往今昔,每当喜庆丰收的日子,藏族人民都会跳起欢快的锅庄舞,以舞步传递心中的喜悦,用歌声寄寓雄踞于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祝福这颗雪域明珠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以最为慈悲、宽广的胸怀,福泽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