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京剧乘势而上

来源:中国文化报影视娱乐2023-07-27 17:04:06 阅读

  连日来,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的杲翔、马飞宇、栾亚隆、闫鑫蕾4名优秀青年演员获得了难得的京剧名家“一对一”学习机会。得益于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郑岩、于万增和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张慧芳、杨少春4位名家正对他们进行为期半年的“一对一”京剧表演艺术提升,传承青衣、小生、武生、文丑等行当经典折子戏。

  “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是文化和旅游部为改善全国京剧院团发展不平衡状况,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人才政策,旨在通过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青年骨干演员采取“一对一”传授经典折子戏的方式,帮扶提升技艺,从而推出一批各省的京剧艺术骨干人才和领军人物。2023年“提升计划”将对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四个省区4个院团18名青年演员进行表演艺术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这项人才提升计划,不仅给河南省京剧艺术人才提供了跟着各位专家学习的宝贵机会,还在名师配对和资金扶持上给予双重的协助与扶持,这项人才提升计划一定能激励京剧人才的成长,为中国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和戏曲艺术发扬光大作出巨大贡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飞说。

  河南是戏曲文化大省强省,除去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地方剧种外,还有大平调、四平调、宛梆、道情等稀有剧种,京剧虽然是国粹艺术但远离剧种发源地,在河南属于小众和“弱势群体”,但近10年来京剧在河南却发展得风生水起。特别是在目前戏曲表演人才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下,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守正创新、逆势而上,传承了剧目和行当,被称为特有的“河南京剧现象”。

  说起“河南京剧现象”,自然离不开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原河南省京剧院)成立于1944年3月,是河南省目前唯一的京剧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冀鲁豫军区政治部领导下的民友剧社,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地方管理。该中心有着辉煌的历史,排演剧目近百余台,并拥有自己的原创剧目,其中上世纪中后期创排的现代戏《传枪》《红管家》《好媳妇》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同时河南京剧也涌现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名气的艺术大家,例如许翰英、侯桂先、吴韵芳、孙毓敏、李民华、阎涤华、张善林、安云武、胡芝梅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近80年来,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以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创作演出京剧剧目、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为京剧在河南的传承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主任孙银龙介绍,2010年以来,在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了省直文艺院团的生存问题,吸纳引进了一批京剧艺术人才,从2015年至2019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每年拿出300万元对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进行专项扶持,每年还有“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等100多场公益演出。

  自2011年之后,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3次集体大拜师,31名演职员拜在22位全国京剧名家门下,在名师传艺的带动下,复排、创排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演职员整体业务水平显著提升。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名誉院长李祖铭、夏慧华,京剧名家刘秀荣、孙毓敏、王梦云、王平、邓沐玮、张幼麟、杨乃彭、张克让、陈熙凱、石晓亮等老师多年来对河南京剧指导帮助,通过名家名师的传、帮、带,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已先后为张帅、李轩逸、邢鹏远、曹建红、张峰、董亚楠、杲翔、贺雯、赵岩、戴维等优秀青年演员进行推介或立戏,为河南京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2023年举办了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郑凤琴三场专场系列演出活动,达到了“推介一个名家,带动宣传整个院团”的效果。

  10多年来,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下,河南省京扬帆起航,乘势而上,先后举办了青年人才推介、青年人才立戏、名家推介、连续10年举办迎新春京剧晚会、中国京剧基金会“希望之星”、文化和旅游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等重大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些演出和活动的举办,传承了京剧艺术,锻炼了队伍,中心演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干事创业劲头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河南京剧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在今年4月26日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举行的“名师传艺”成果展演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河南京剧现象”的形成,基于河南基很好的政策资金支持,关键是有一个想干事、干成事、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领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全体演职员团结奋进,狠抓艺术创作和队伍建设,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充满活力,表现出旺盛的上升势头。(张莹莹)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