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年货新宠有非遗

文化产业网非遗传承2021-02-23 11:30:43 阅读

2021年春节,内蒙古自治区的非遗文创商品成为年货新宠。节前,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展览馆、各盟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2021年内蒙古非遗年货展暨非遗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采取“线上集中推介、线下分散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非遗商品,让浓浓年味鲜活起来。

线上线下联动卖货

近年来,内蒙古已成功设立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7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用“非遗+扶贫”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内蒙古丰富的非遗商品,也让非遗传承人受益。

统计数据显示,以非遗产品为主,并与年俗有关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类等230多个非遗项目产品加入了拼多多“内蒙古非遗馆”。在今年1月26日至31日期间的“非遗年货展销优惠周”活动中,内蒙古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足不出户赶云集抢牛货”的瘾。同时,已有100多家非遗商家在线下实体店同步开展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聚合效应。截至1月31日,拼多多“内蒙古非遗馆”“非遗年货展销优惠周”活动线上集中销售和线下分散销售成交金额为135万元,成功助力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体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镇市恩宝月饼的负责人郭焱说:“恩宝月饼因其松软、香甜、易于储存等特点,在国内的月饼行业独树一帜。自治区这次举办的非遗年货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为内蒙古的‘老字号’扩宽了市场。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我们的商品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产品丰富特色鲜明

据了解,今年非遗年货展示中的“非遗之礼”“非遗之物”“非遗之味”三大类别,汇集了和林格尔剪纸、龙乡绣花鞋、核雕、蒙古族唐卡、蒙古族银器、蒙古族珠绣、卓资山熏鸡、糖塑、古法卤肉等非遗年货,并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展现形式,在“云”端呈现内蒙古非遗的深厚底蕴和恒久魅力。

据了解,内蒙古非遗商品主要靠手工和个性化制作,因材施艺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还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等特点。

在内蒙古非遗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产品“六合枕”。据六合枕传承人温永华介绍,制作六合枕最关键的一步是制作枕芯,它决定着六合枕中六孔“花瓣”的位置是否中正、大小是否合适。而制作枕芯首先需要裁剪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底衬,绷上花布,固定位置,并缝合成六个口向外延伸的花芯布套。这个工艺比较复杂,前后加起来有三十多道工序,一个枕最少要缝2600至3000多针。

目前,六合枕融入了草原和现代文化的元素,也衍生出“肘枕”“合家欢枕”“圆形乾枕”“儿童枕”“靠枕”“香包”等新品,形状也由原来的六孔衍生为八孔、十孔、十四孔等,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加强培训传承有序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加强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和人才培训力度,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内蒙古增建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推荐4个国家级贫困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国务院脱贫攻坚项目库;支持14个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培训及展示交流活动;并建立拼多多“内蒙古非遗馆”线上销售平台,组织全区传统工艺企业、老字号、传承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及非遗相关企业117家参加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电商平台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举办多场内蒙古传统工艺线上培训班和非遗培训班,累计培训400余人;2020年间组织多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内蒙古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卖场;同时在8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展示、展销、展演基地,推动非遗体验游、研学游等。

从2016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重点对贫困旗县传统工艺类传承人群及从业者进行整建制培训,培训60余期5000余人次。举办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活动20余次,举办各级各类非遗展览、演出、民俗活动8000余场,300余万人次参加,全面展示了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不断提升自治区非遗的知名度、影响力。

目前,内蒙古已经开始实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21位70周岁以上国家级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全面记录;还实施了“双百保护”工程,完成100个濒危项目实践过程、100位年老传承人口述史的系统记录;实施了非遗保护传承“千校万户”计划,切实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内蒙古在开展“内蒙古非遗年货”直播推介过程中,同时举办了“传统工艺大课堂”。大课堂邀请蒙古族皮雕、马头琴制作、河套剪纸、木雕制作技艺、托县花馍馍和六合枕制作技艺等10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齐聚活动现场,为大家带来原汁原味的草原味道、精美别致的非遗文创以及特色工艺品讲解,带领观众走近这些好玩好吃好看的“非遗好物”。

马头琴制作传承人莫德乐图说:“马头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我们多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传统工艺大课堂等,让对马头琴工艺感兴趣的群众在视频中学习马头、琴箱、琴杆制作方法,更推出了马头琴一比一的手工艺制作材料包,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蒙古族文化和蒙古马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发扬。”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