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史诗的活态传承

文化产业网旅游文化2019-09-05 20:57:01 阅读

格萨尔的故事很久很长,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讲完,讲不完的故事,像是永远挖不完的宝藏。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青海省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青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是第一部全面展示《格萨尔》史诗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全片紧扣“全世界最长的活的史诗”这一主题,以民族文化自信与审美自觉的站位高度、大音希声的哲学思辨精神、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记录了被誉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所诞生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渊源,在描绘格萨尔王文化的前世今生和从内到外不断扩展的版图同时,向世界呈现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形态、民族信仰、草原文明和格萨尔史诗传承艺人的传奇故事。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其120部、100万诗行、2000万字的内容载量,超过了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古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五部史诗的总和,是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唯一依然在开枝展叶、不断增长的活的史诗。

《格萨尔》史诗是雪域高原藏族同胞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和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2009年9月,《格萨尔》史诗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格萨尔》史诗作为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国在保护、传承、挖掘、整理、研究、传播《格萨尔》史诗诸多领域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国际认可。

该片主创团队本着对民族文化瑰宝高度负责的态度、打造卓越民族文化精品的创作理念,在两年多时间内,摄制组数十次入藏,长时间奔波在海拔4000米以上,用镜头带给观众恢宏壮阔的雪域风景,再现藏族同胞、说唱艺人的真实生活。以对大量海内外有关格学、藏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地理等专家学者的采访,挖掘记录了众多珍贵的格萨尔史诗文献。无论从内容、画面、音乐、解说、剪辑等艺术层面来看,该片都是一部有着重大政治意义、极具文化内涵的精品纪录片。

纪录片《格萨尔的英雄草原》分为《草原英雄》《荣耀之光》《游吟诗人》三集。该片紧紧抓住格萨尔史诗本体在宗教、神话、民族心理等层面的脉络进行解读,以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介绍格萨尔史诗一千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和海内外的传播。如果说片中格学、藏学、文学、史学专家是为观众从各个学术、艺术角度解读格萨尔王史诗,唐卡、绘画、藏戏是为观众透过格萨尔王史诗展现藏族同胞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那么,格萨尔王说唱艺人就是贯穿整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正是他们千年虔诚的传唱,格萨尔王才成为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史诗。而藏戏、唐卡的艺人也不断从这些“游吟诗人”的吟唱中,找寻对于表现格萨尔王艺术形式的激情和灵感,这些艺术形式的广泛存在,共同构筑了《格萨尔》史诗活态传承的独特魅力。

主创在用镜头语言表达对这些游吟诗人的尊重之余,也关注到现代文明社会形态下,说唱艺人遇到的挑战,当越来越多牧民转为定居,他们也从广袤的草原走向城镇、走向定居点。变的是传唱格萨尔王的形式,不变的是植根于藏族同胞灵魂深处对格萨尔王的崇敬,是藏族同胞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正义的颂扬,对邪恶的鞭挞。他们将人类一切美好的正义的智慧的情感倾注到格萨尔王身上,并通过吟唱让倾听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而这点,或许就是为何《格萨尔》史诗活在“游吟诗人”的传唱中,穿越千年依然生命力鲜活,依然不断地散枝展叶的原因所在。

当片中悠扬的阿拉塔拉调子响起来,海内外观众会透过《格萨尔》史诗更加渴望进一步了解雪域高原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在前往高原的路上不仅想去拉萨、日喀则、青海湖,还会想去看看阿玛尼卿雪山、松格玛尼石经城、查岭寺,更想去传说中格萨尔王后裔的德尔文村,聆听从五六岁孩子到耄耋老人都会吟唱的《格萨尔》。而这恰恰是我们对于“活态传承”民族文化瑰宝《格萨尔》史诗的初衷。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