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文明互鉴的经验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引发全球学者之间有关弘扬人类遗产的对话讨论
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中就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界不仅仅是无私的,更是无情的。无论人类有多努力,在艺术、建筑、文化等方面投入多少精力和金钱,时间总是最后的赢家。
亚洲保存有一些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杰作。有一些是财富、权力和名望的极致表现,例如中国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柬埔寨的吴哥窟;有一些代表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伊朗境内的伊斯法罕四十柱宫——一座能够欣赏复杂水景的宫殿;还有一些是想要寻找和平并渴望思考的普通人打造的作品,例如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石窟修道院、印度孟买附近的埃洛拉石窟和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来自各国的学者能够聚集一堂,共同回顾整个亚洲的文化遗产,交流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建筑和艺术遗产的看法,特别是如何在现在和未来的语境下理解过去这个命题。
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对话鼓励我们认真思考可持续性和文化交流的意义,让我们讨论合作以及共同面临的挑战,寻找如何在共同利益的框架下更加紧密合作的途径。忽略或毁坏历史非常容易,我们更加有责任去尊重历史、正确地学习历史,方能以史为鉴,汲取对人类有启发的经验。
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得的是,我们的文化如何交织,灵感风格和时尚品位如何扩散和吸纳,祖先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相互学习借鉴,而非观点对立或冲突对抗。如我们一样,祖先也对人类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对如何互相学习并尊重对方的不同之处非常感兴趣。成功的社会一定是那些懂得容忍的社会,知晓新想法并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扇通往新见解的大门,是打开新视角的方法,也是促进而非阻碍进步的方式。
“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这是2000多年前赵武灵王的一句名言。学习丝绸之路历史的演进,可以了解到先人对于外界有多么好奇。他们跨越万里,为的是通商贸易、相互学习、积累经验——发掘新事物、尝试新方法的意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要义。
在当今世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说比听更容易的世界,一个易于关注危险和困难而忽略容忍和合作的世界。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鼓励学习历史的原因,因为人类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富创造力但也最具破坏性的物种。如果我们痴迷于进步,沉醉于创造新事物的喜悦而失去对现实的把握,甚至毁掉历史的遗产,其后果就只能是让自然和时间收回掌控权,我们所失去的,将无法再复原。全球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学习历史,更要携手共同保护我们的文明。毕竟,这是《道德经》早就向我们揭示了的道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