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名字读音之争 你支持哪种观点?
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即历史名人名字的读音之争——关于多音字究竟怎么读?以司马相如的“相”和李调元的“调”最为激烈。事实上,古人名字在现代的读音争议在学界一直存在,各有观点。其最主要的两种论证方式,一是依据名、字的含义推断,一则依据平仄格律推断。
古人名、字通常相关 二者互证帮助破译读音难题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李大明告诉记者,央视当年在制作司马相如纪录片时,首先就问到了“相”字的读音问题,李大明非常肯定地认为应读“xiàng”如,而非“xiāng”如。
李大明提出的主要论据是以其名、字关联互证。司马相如,字长卿。古人名在前,字在后,名、字通常是有所关联的。长卿与相如对应,意为公卿王相,当是其父辈师者对司马相如拜官封侯的希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相如的“相”便只能是王侯将相的“相”,所以应读作“xiàng”。
关于名与字的关联,李大明还举了苏轼兄弟的例子。
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兄弟二人名、字皆出自《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篇,其中云:“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一段话是说曹刿谨慎善战,通过下车仔细查看敌方车轮的痕迹,又站在马车上远望观察,才下令继续追击。“登轼而望之”,“望之”则是瞻,所以苏轼字子瞻;“下视其辙”,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由也有地上的印子、经过之意,如“必由之地”即是必经之地的意思,所以苏辙字子由。
李调元的“调”,不少学者认为其读“tiáo”而不是“diào”,也主要从名、字关联的角度出发。李调元,字羹堂。“调羹”,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用的舀汤的小勺儿,也叫汤匙。在古代文化的内涵里,吃饭常常用以比喻国家治理方面的事,“调(tiáo)羹”一词也是如此。《辞海》里解释“调羹”就说“亦喻指宰相的职务”。
古人写诗重平仄 依据诗歌平仄反推字音
封面新闻记者此前曾就“司马相如”读音的问题采访四川大学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裕锴,他便认为应读“xiāng”如。周裕锴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司马相如的名字,曾出现在不少古代诗歌文献中,而且是有平仄规律的诗歌。如杜甫《酬高使君相赠》云: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相如”二字的位置应为平声字,若读作“xiàng”,则变成了仄声字。“相如”名字入诗的情况非常多,根据分析,周裕锴发现它们依据平仄规律多应读作“xiāng”,由此提出至少在古代,司马相如应该读为司马“xiāng”如。
再如“李调元”的调字,也有学者依据平仄,认为其读“tiáo”。杨云涛先生1988年参加李调元生平与著述研讨会时,写有一诗,云“绵州争说李调元”,是“平平平仄仄平平”的格律,“调”字在句中处于平声字的位置,而“diào”是仄声,“tiáo”才是平声。
李大明与周裕锴多年好友,二人早年间就曾讨论过关于古人名字的读音,应该依据名、字相关,还是依据平仄声律的话题。周裕锴认为古人名、字,并不都有关联,此时便应当以平仄为依据进行反推读音;而李大明亦反驳道,古人写诗也不皆依平仄,而司马相如的名和字很明显具有关联,因此要以此为先。
分享: